B-cover.jpg

我的迷幻時代:千禧年的那一波電音潮 (Part 2)

By: 1319


當一位風格或身份已明確的音樂人,想要嘗試一下新東西或新組合,其中方法是轉換身份,在以本來的身份延續原本的音樂風格外,以 side-project 的方式推出另一類的作品。 華人音樂人的 side project 其實並不罕見,簡單的舉例一下:從早期李泰祥(李知聊)、陳昇(新寶島康樂隊);、到後來的自然卷奇哥與糯米團馬念先(Project Early)、陳珊妮(拜金小姐、19);一直到近期的陳綺貞與陳建騏(The Verse)、曹格(Sensation)、戴佩妮(佛跳牆) 等等(當然也包含唱片公司出自於商業考量而組的 side-project,這裡就不舉例了)。只是基於這類作品大多都屬於玩票或試驗性質,若非是取得商業上的成功、或是有心延續,否則這些 side project 的壽命大多都會很短。

當千禧年的電音潮來襲時,自然也讓不少已有明確風格,卻對新形態的音樂有想法的音樂人躍躍欲試,看看能否創造出什麼火花。此系列上周回顧了四張大路的商業唱片,第二段將帶聽者走入大路的小巷內,回顧在各自軌道上穩妥發展、如今已是資深的音樂人,當年出軌另辟電子音樂蹊徑延伸出來的 side-project 或臥式音樂作品。

-

B-orange-12.jpg

DJ Orange (張震嶽)《Orange》《Orange 2》(2001年4月、7月)

回顧張震嶽出道二十多年精彩的音樂路程:以鄰家男孩偶像包裝出道,間中墮落(角色扮演?)淪為問題痞子青年,後來重新站穩腳步唱著充滿省思的生活之歌,而如今還原阿美族名字 Ayal Komod 的他,是位熱愛自然與生命的歌者。或許你記得或忘了,他也曾以 DJ Orange 的分身,在2001年推出兩張電音舞曲專輯。

聽過《Orange》的聽眾,如今都應該還記得〈冬天下午的太陽〉勾人的小號 riff。作為“初試啼聲”之作,《Orange》裡的成品難免有些 generic,採用 looping 編曲的痕跡也相當明顯,但它仍是經過思考的作品,至少各別單曲所營造出的氛圍明確,且與歌名是對題的。三個月後推出的《Orange 2》則帶來了更獨特的電音作品,例如生猛有力的 Tribal 〈青蛙〉求偶記,大概很少會有人拿青蛙求偶發想電音舞曲吧!復古 synthpop 的〈隱藏〉、懸浮詭譎的〈沉默〉、大玩刮碟的〈要用力〉,也展現出《Orange 2》比前作更完熟的編曲編製。這兩張演奏專輯同時收錄了少量演唱曲目,當中《Orange》的〈停〉,更是找來了張震嶽當年女友的妹妹路嘉欣獻聲主唱。

這兩張專輯對“張震嶽”幾乎一字不提,由此可見這張是完全把商業考量放一邊的好玩 side-project,但隨著滾石財務上開始出現緊縮,隔年更是收掉了張震嶽所屬的子公司魔岩,DJ Orange 這個分身就此玩完了。但張震嶽之後的作品,hip-hop 的音樂元素比例大增,編曲也時常出現取樣的手法,算是短暫的 DJ Orange 分身生涯一種精神上的延續。

《Orange》

B-orange-credits.jpg

《Orange 2》

B-orange-2-credits.jpg

-

B-stardust.jpg

Stardust(1976 阿凱、阿光)《夢露夢露》EP(2003 年)

21世紀初在台灣的地下音樂圈人氣鼎盛的樂團1976,甫推出第三張作品便面臨團員兵役的問題,於是暫時休團。趁著休團的空檔,1976的主唱阿凱與前鍵盤手阿光,以臥室音樂創作的形式組合了電音團體 Stardust。其實這樣的組合不算無跡可尋:1976 有不少以跳舞和 clubbing 為題材的歌曲,前作《愛的鼓勵》更是大量使用效果器與合成器;而阿光本身也是一名鍵盤手與 DJ,又名 DJ REz。

從團體名稱(取自 David Bowie 的虛構角色 Ziggy Stardust),到音樂上大量運用空靈飄渺的音色與通訊器材音效,可見 Stardust 企圖將浩瀚宇宙與未來世界的預言,以充滿科技感的迷幻舞曲媒介傳遞到聽者的耳中。以瑪麗蓮夢露的愛情與生死為發想題材的寓言作品《夢露夢露》,是 Stardust 的初試啼聲之作。與張震嶽的《Orange》一樣,如今聽來 looping 的痕跡過於明顯(專輯內頁更大喇喇的推薦當時最夯的 looping 音樂製作軟體),但音色的選用編制使 EP 整體的意向明確,敘事感與層次感十足,因此至今仍算精彩且不落沉悶老舊。EP 同時找來了當時已在電音圈頗負盛名的 DJ Ty、林強與 (深耕多年今年剛發行首張專輯的)fish.the,以他們的角度 remix 詮釋“夢露夢露”的寓言故事。

或許因為發行此張專輯的水晶唱片不久後收山了,或許因為 1976 後來重組重新出發(阿光從新組合飛掉了),或許因為各種原因,Stardust 這個充滿想法與概念的組合,在《夢露夢露》這張探首之作發聲後,便了無音訊。

B-stardust-credits.jpg

-

B-fuluju.jpg

福祿壽(范曉萱、周俊偉、金木義則)《序》(2003 年)

范曉萱在音樂上不甘於商業上的鉗制,於是在 2001 年獨立製作了《絕世名伶》;然而她的音樂也不甘於形式上的限制,於是組了意圖將各種迥異的音樂元素結合 fusion 的“福祿壽”。除了范曉萱,福祿壽另外兩位團員分別為《絕世名伶》的製作人金木義則,以及范曉萱當時的男友周俊偉(就是唱“愛就這麼結束我不服”、“搶救你的愛”的那位歌手,他也是另一位被壓抑了一堆音樂想法的偶像,詳情請參考他的《了不起》專輯)。

《序》以仿古代客棧/青樓的實況錄音開場,在交雜無法分辨清楚的嬉笑怒罵交談聲中,介紹“福祿壽”這個組合的概念與音樂。緊接著,隨著曲目進行播放,各種不同的元素連番出閘,聽者很快就會清楚:這是一張跨越 pop、搖滾、爵士、電音、宗教音樂、民族樂各種音樂曲風的專輯,這是一張跨越古代、現代與未來音樂形式的專輯,這是一張跨越演唱/演奏音樂分類的專輯,這甚至是一張跨越言語、國籍和宗教的音樂專輯。

任何膽敢在專輯文案寫上以上敘述的中文音樂專輯,我們九成九可以把它當作唬爛,但《序》的確是必須耳聽為憑的剩餘那一成。福祿壽以信手拈來的手法取樣各種元素,並把它們糅合成為《序》,結果竟然沒有唐突感與做作感,在融合一體的流暢之餘也多姿多彩。《序》嚴格上來說不算一張傳統認知的電音作品,但筆者會把它歸類為電音專輯,除了因為專輯大量引用了電子音樂的各種 sub-genre 元素與音色,也是因為它採用了多種電子音樂常見的製作手法。

《序》破壞性與創造型兼具,其程度絕對要比先前的《絕世名伶》大幾倍,或許因此,相較於《絕世名伶》廣泛的口碑相傳,《序》顯得寂寞了些。隨著范曉萱與周俊偉的分手,福祿壽最終也拆伙,《序》沒有了後續。但范曉萱在音樂上仍舊沒有停下腳步,在《還有別的辦法嗎。》從抑鬱症走出後,組了 100% 樂團,呈現出搖滾樂的另一番精彩風景。

B-fuluju-credits.jpg

-

B-air-dolphin.jpg

海豚《Air Dolphin 2:美麗寶島》(2001 年)

身處新加坡的筆者首先必須承認,對海豚樂團極為不熟悉,它是筆者之前在收集水晶唱片目錄的機緣下,才碰觸到的獨立樂團。儘管如此,筆者還是必須冒著被指“假會”的危險去介紹這張《美麗寶島》。

搞樂團相當命苦,團員離團或替換是家常便飯,原本為樂團組合的海豚也免不了此命運,經歷團員離團後改組以“計劃”的形式,推出了以電腦編製為主、真實樂器演奏為輔的《美麗寶島》。儘管專輯因為是獨立製作(且首次嘗試電音)的成品而顯得有些粗糙,但這毫不掩飾《美麗寶島》裡的作品是有想法、有經過思考的事實。

翻唱的經典老歌〈美麗的寶島〉被賦予充滿空間感的環境音效與合成器節奏編製,加上引述台灣各種人文地理數據的口白,彷彿從高空緩緩俯瞰這片土地豐沃的大地;而〈大氣邊緣〉加入了大量的回聲音效和 ambient 音色,間中的 breakbeat 節奏,把海拔迅速拉高至大氣層。無論是充滿民俗風情的〈風箏〉、音樂演出現場的〈果凍〉、〈大氣邊緣 Tech 版〉、或是人類日常喃喃自語的〈Love Sucks〉,都是細看這片土地,所觀察出的自然與生活風景。

在隔年發行《天使與塵》精選後,海豚樂團的成員便轉向幕後發展,其中的團員劉崇正更化身 DJ Philix66,從事 DJ 與電音編曲的工作(趙一豪的最新專輯《漫步北緯40度》便是由他編曲)。儘管如此,海豚至今仍偶爾還會以樂團的形式,舉辦/參與現場演出。

B-air-dolphin-credits.jpg

-

預告:此系列第三段帶你走回大路,重回主流歌手欲以電子音樂轉型,結果卻 flop 掉的案發現場。此 flop 掉未必是音樂做得不好,更多的是轉型後票房不佳,甚至成為這些歌手音樂生涯的重大危機。

arrow
arrow

    freshmus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