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香港呼叫台灣音樂節2012的演出陣容,我們都傻了。
他們是怎麼辦到的?
這樣的陣容應該沒辦法在新加坡看到吧。
所以我們決定不管怎樣都要派個人過去偷師。
或許,或許有一天我們也能這麼做。
2012年9月30日,我們抵達音樂節會場,抓到了主辦人之一,Oliver,問了一堆我們好奇很久的問題。
他說他們很蠢,明知道是賠錢的事,卻依然固執地想要在年輕的時候完成一件有意義的事,一件讓自己有成就感的事。
要做賺錢的音樂會,很容易。找幾位當紅歌手就ok。但是,如果誰都能做到的話,這件事就沒意義了。
他們要推動的是一種文化,一種獨立音樂的文化。
要的只是一個平台,讓獨立樂團和音樂人有機會表演,讓聽眾有機會聽到不一樣的音樂。大眾媒體不能給的,他們希望能提供。
聽著他說香港,不禁覺得香港和新加坡真的很像。我們的大眾媒體平台有限。大家只要跟流行,就夠了。不需要競爭,不需要找新的東西讓自己出位。就這樣,我們人民,也少了選擇,多了一堆重複再重複的所謂潮流。
獨立音樂也就不被重視,不被聽見。
這個文化要怎麼推?在新加坡的我們有沒有勇氣這麼做?
*暫停,思考*
所以,到底樂團表演地怎樣?有甚麼精彩的?
這些,可以在youtube上看得到,可以在官方facebook上看得到,所以我們不想重複也不想多說。
在那些地方看不到的,是觀眾的幸福表情,還有主辦者,工作人員的辛苦,所以,我們想多說。
樂團很盡興的表演,但我更好奇台下觀眾的反應。我相信有好多樂團,對這些觀眾來說,都是陌生的。可是,他們的熱情卻沒有因為哪一組陌生樂團而減退。要全程站著看表演是很累的,所以他們的掌聲和尖叫聲是發自內心的。有些人和一群朋友一起去,有些和情侶,有些,自己一個人。我看到他們望著舞台,沈浸在表演中,那種表情很珍貴。再看到他們看完表演後,走到一旁的櫃台買剛剛那一組樂團的CD,不只替樂團,替主辦單位感到欣慰,更為這些觀眾感到開心。因為他們聽到了多一種音樂,多一種自己喜歡的音樂,所以滿足了。
這種感覺和我們去年在台北 the wall 办十年百大專輯分享會有點相似。
或許,我們也有能力讓新加坡聽眾有更多機會聽到獨立音樂。
或許,我們能讓新加坡聽眾慢慢接受新的音樂。
或許,我們也辦得到。
所以,我們六歲了。
所以,我們會有更多的六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