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流無法給你的好專輯 (中B)
BY: 老黃瓜
此系列可算是近期 Freshmusic 迴響最佳的篇章. 某種程度, 也因為被提及的專輯或是歌手, 都有一定的聽眾群也不難算是某種集體記憶的象徵符號.
不過來到這一段的中B, 出現的這 2 張大概對於我們的讀者群來說, 其普及率有多少, 共鳴度多高, 我們真的不清楚. 但如果以這些來作為考量, 來決定 feature 什麼的話, 就完全壞了我們自己的初衷.
就如同篇章封面強調的2國字: 平衡. 英文: Balance. 聆聽音樂本身也需要一種平衡, 才能海納百川, 聽見不同的風景. 下列2張專輯, 都在"台灣流行音樂200", 1993-2005 進入100大行列, 也都是我很遺憾沒能及時購買擁有, 而且心中真的由衷渴望的專輯.
6. 阿弟仔 / 平衡
是的, 就是目前依舊炙手可熱的製作人阿弟仔.
是的, 就是曾經拿過第12屆金曲獎歌王寶座的阿弟仔. 那一年, 我已經開始在看金曲獎, 而那樣海納百川的金曲獎好像可能回不去了.
"台灣流行音樂200", 1993-2005 進入100大行列第76位. 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年度10大專輯, 同名單曲亦入圍10大單曲.
國樂和 Nu Metal 放在一起不一定了不起, 可是可以做到無縫接軌, 完完全全做到中西合璧彼此融入, 將專輯打出的 "平衡" 進行到底. 這當中背後的功力, 現在事隔13年看來還是非常非常驚人. 你不會特別覺得專輯好似時下某些想要突出某些元素, 而顯得做作刻意. 那種自然的交織, 好似一切是如此渾然天成.
這張專輯也算是阿弟仔和張睿銓的雙人結晶, 將說.唱, 中.英, 這些照樣做出 Balance 的絕佳契合.
Balance 這件事, 如今聽來多麼可貴難得. 唯一可以慶幸, 若買不到實體, 還能勉強在 youtube 上面一探其精彩. 要不然
7. 黑名單工作室 / 搖籃曲
1996年發行, 我當時小學6年級. 我當時就聽過主打的 <搖籃曲>, MV 畫面還有旋律, 包括團名, 對於還在小學的我就已經構成強烈的符號印象, 一直在我心底.
我沒能來得及趕上, 也沒有機會去實體收藏領略, 我單單憑著對於<搖籃曲>的印象, 就可以為此遺憾.
當然, 1989的<抓狂歌>實體再版其實還蠻容易在市面通路買得到. 不過由於自身的記憶連結是在<搖籃曲>, 因此不免俗期待聽見的還是這張. (也不是真的買不到, 只是比較不容易,近期會入手.)
或許你會問黑名單工作室, 到底有誰? 小時候我也不知道, 長大後才知道這兩張專輯當中參與者可真的不得了. 我就提其中幾個此時大家都非常熟悉名字: 許景淳, Keith Stuart, 胡德夫, 陳明章, 林暐哲, 葉樹茵 and many more.
"台灣流行音樂200", 1993-2005 進入100大行列第17位, 可見這張專輯在諸多評審當中的重量. 而"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也是在1996年正式啟用此名稱, 當年的10大專輯之一, 當然也包括這張.
終究沒有大鳴大放, 這是一張無論在1996年, 還是2016年可能都將難免寂寞的專輯, 因為其面向已經是超越台灣自身, 言下之意, 它不會是那種即刻可以引起廣泛社會共鳴的作品.
或許就拿這首<搖籃曲>當例子, 連一個只是小學生的我都會被沖擊的作品, 談的已經不只是一種地域的覺醒, 而是直接拿資本主義作為議題. 固然這些題材的產生, 必定和生活經驗有關, 而且也書寫得直接如"做盡了壞事, 還假裝很善良", "Capitalism makes profits out of brothers.", 不過它終究不是熱血, 不是流行, 甚至會讓你不舒服, 因為聆聽者也或許是被沖擊的對象. 而那些1996年說過的事, 19年後的現在世界依舊是如此, 甚至變本加厲.
若你未曾接觸過<搖籃曲>, 現在絕對不遲, 甚至更合時宜, 而且這張更是滾石很少數在數位串流聽不到的作品. 單單就這一點, 就更襯托了專輯之精神所在, 也暗自希望它永遠也不要在串流出現. (不過我認為仍值得數位 iTunes/indievox 之類來做售賣發行, 好讓這樣的作品能永續被聽見.)
此系列下周將進入終結的(下)篇, 將會回到老黃瓜本身慶幸擁有的3張好聽, 但串流聽不到的專輯作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