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bucket

屬于“本土”唱片的熱情

我們遠在新加坡,或許你從來不知道這裏的音樂生態長什麽樣子。爲什麽會寫這一篇,不是想要討好誰,而是在某夜和記者朋友深聊新加坡目前的現況以後的有感而發。

華人人口雖然不少,但是年輕一代(尤其那些8年級生)基本上說的主要是英語,聽的是韓語歌,中文歌的記憶與喜好停留在孫燕姿、周傑倫、羅志祥、林俊傑。加上本來就已經萎縮的唱片業,雪上加霜也是事實。演唱會文化又不如香港來得盛,種種因素下,新加坡往往被視爲無利可圖的區塊。

沒有一間唱片公司可以幸免。這裏比較有規模的唱片公司:華納、環球、Sony、滾石、華研、海蝶還有EQ Music。或許你不知道,新加坡是沒有金牌大風的。前面3者可以歸爲國際唱片公司,而滾石以及華研都是從台灣延伸到新加坡區的所謂“本土”唱片公司。海蝶和EQ Music則是屬于完全的本地品牌。不過前者隨著JJ離巢難免受挫,而後者主要負責發行其他台灣較小規模的唱片公司的部分作品,尤其種子音樂。

過去這2、3年,唱片業確實越來越難做。縮緊腰帶,各個公司都熟悉不已的詞彙。可是,對于音樂的熱情也在這時越來越分明。使命感這件事,就在和某記者聊起的當下,顯而易見。

帶歌手來宣傳,機票食宿都是錢(新加坡的酒店又真的很貴),還有很多額外的相關宣傳支出。可是現有的專輯銷量根本是不可能平衡收支的。于是,在仔細考量之下,新加坡要見到歌手越來越困難。

要看到很多心目中的偶像,對不起,請等演唱會,要不然就期待頒獎典禮有幸喬到。一些國際唱片公司旗下的,更是容易如此。有些,甚至已經把較多時間花在經營韓星的部分,因爲確實碰到那一堆願意送上白花花銀子的癡狂粉絲,確實比較有利可圖。

我們也不好指名道姓,畢竟在這樣的市場氛圍,在所謂的公司報表與業績壓力,KPI 等相關因素,好像也是無可厚非。只能舉一個不難猜測的例子說明。X樂團自從和Y公司簽約後,圓了他們一直想完成的音樂計劃。但是也因爲在本地的Y公司似乎明白帶下來宣傳難回本之問題,于是這幾年真的好難相見,只能靠拼盤演唱會搶人,而且還說不准一定會有。這是現實,沒有對錯。或許,這正是國際唱片公司綁手綁腳的困境。因爲最大的大老板要看的,不是你怎麽影響樂壇,而是你賺了多少錢。

可是,我很是欣賞新加坡滾石與華研對于華語唱片的熱情。即使在這麽難熬的時刻,他們始終還是有他們的堅持。該做的,他們還是會做,盡量做。新加坡滾石除了發行台灣滾石的專輯以外,也做相信音樂(台灣是環球)和亞神音樂。尤其在經營滾石以及相信音樂的歌手部分,確實盡量做到能帶就帶下來。單純的宣傳專輯行程,如此稀有的事情,他們從不放棄。

新加坡華研,近乎沒有不帶下來的華研歌手。當然,能搭活動盡量搭,可是搭不到也要拼。就算拼不到,也會想方設法通過各種方式確保新加坡不被遺忘。

我相信,這些都源自那些曾經在80-90年代打江山的發行人,對于華語音樂的不離不棄。那份要推廣下去的使命感,如同記者朋友所說,是存在于血液裏頭的。就算沒有錢賺,也有責任繼續推廣。大環境的條件再怎麽苛刻,依舊努力尋找做下去的方式。或許,也因爲沒有國際大老板,也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數字決定一切。

可能,這些是我們的天真。但至少從我們眼中,這是我們所感受到的。一股熱情,對于華語唱片的熱情,我們感激他們繼續緊握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reshmus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